您当前的位置 : 太原文旅 >> 文化旅游  >> 正文

印章上的山西雄关——平型关

篆刻:李泽峰

  平型关,位于雁门关之东,山西省灵丘县与繁峙县交界的关岭上。明朝正德六年(公元1511年)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,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,为明代内长城内三关与外三关之间的重要关隘。宋代称瓶形塞,明称平刑岭,清代始称平型关。

  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(现在叫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),呈正方型,周围九百余丈,南北东各置一门,门额镌刻“平型岭”三个大字(门额现收藏于关堡遗址),真可谓峻岭雄关。

  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。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,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。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,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,所以形势很险要。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,十分陡峻,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,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。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,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,西接雁门关,彼此相连,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,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,明清时代,京畿恃以为安。

  平型关四面环山,峰峦叠嶂,地势极为险要,自秦汉以来即为军事要隘、兵家必争之地。历史上这里曾发生过多次战事。平型关这一千年古隘虽然历史悠久,但其真正名扬中外,还是因为全国抗战初期的八路军平型关大捷。

  1937年9月25日拂晓,日本侵略军坂垣师团21旅团辎重大队进入这段峡谷古道,预先埋伏在崖顶由林彪指挥的八路军115师发起进攻,激战一日,大获全胜。歼敌1000余人,毁坏、缴获敌汽车100余辆,大车200余辆,九二式野战炮1门,轻重机枪20挺,步枪1000余支,战马50余匹及其他军需物资。115师师长林彪在战斗结束后被协作参战的国民党士兵误伤,留下终生疾患。平型关战役震惊中外,打破了所谓"日本皇军不可战胜"的神话,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,唤起了世界进步力量对中国人民的声援与支持。

  平型关,已经成为中国人民不畏强敌、无坚不摧的伟大民族精神的象征。

  平型关大捷,意义重大,影响深远,打破了日军“不可战胜”的神话,增强了全国人民和各爱国武装力量坚持抗战的信心和决心。同时,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,为八路军在华北创建抗日根据地,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,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
  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爱国官兵也在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鼓舞下,增强了斗志。26日至28日连续向日军发动反击,使日军进攻9天也未突破平型关防线。

  在国际上,平型关大捷鼓舞了东南亚各国的爱国华侨,纷纷捐钱捐物支援祖国抗战。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成立援华组织,集合游行,抵制日货、拒绝出口钢铁给日本用来制造武器,声援中国抗战。

  平型关战役遗址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,全国百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,位于大同城东南灵丘县城西南的蔡家峪、小寨及白崖台乡的关沟、辛诘、跑池一带。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,遗址处于一天然沟壑,两边高山陡崖如削,高达数十米,地势十分险要。如今,京原铁路、公路顺沟通过,昔日的战场已成为今天的交通要道。

  经过灵丘人民40多年的不懈努力,封山造林,不断绿化,8.6平方公里的平型关战役遗址已建成省级森林公园,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瞻仰参观,追寻先烈们的战斗足迹,缅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。

(责编:吉吉)